「 行业资讯 」组织驻留菌—你器官里的“钉子户”可能是疾病加速器
组织驻留菌为长期定植于器官(如肝、肾、胃、大脑等)内部的微生物,不同器官的生物特性决定了哪些微生物可以定植和生长,并决定该部位微生物种群的主次之分,这导致不同部位的表面具有特征鲜明的微生物群落,与宿主细胞形成复杂互动,影响局部免疫微环境。
微生物与人类共同进化,两者一直存在共生或互惠互利的关系,但它未见得对人类一直都友好。随着各种致病的组织驻留菌种被发现,大家恍然发觉,我们器官里的这些“钉子户”未必是我们的朋友,也有可能是疾病的帮凶。随之,组织驻留菌对疾病进展的作用开始受到关注,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。而更全面地理解宿主与其驻留菌群之间的关系,可能会带来改善疾病的新方法。
案例分享
本次分享一个典型案例-咽峡炎链球菌(S. anginosus),S. anginosus是一种在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呈现富集状态的驻留菌种。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与沈祖尧教授团队发表在Cell(IF=42.5)杂志上一篇名为Streptococcus anginosus promotes gastric Inflammation, atrophy, and tumorigenesis in mice的文章,该文章就详细解析了该驻留菌与小鼠胃部炎症、萎缩及肿瘤发生的关系,我们就跟着这篇文章看一下S. anginosus作为组织驻留菌对胃病的影响。
文章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ell.2024.01.004
结果
S. anginosus感染2周后可诱发小鼠急性胃炎
经16S rRNA检测分析S. anginosus在胃肿瘤发生不同阶段的丰度变化后发现,与浅表性胃炎(SG)相比,S. anginosus在萎缩性胃炎(AG)和肠上皮化生(IM)中显著增加,并在胃癌(GC)患者中达到最高(图1A),提示S. anginosus可能参与胃癌进展。
为探究S. anginosus在小鼠胃部的致病机制,将脑心浸液(BHI)作为阴性对照,幽门螺杆菌SS1菌株(H. pylori SS1)作为阳性对照,对小鼠进行了为期2周的S. anginosus灌胃干预(图1B)。感染2周后观察到S. anginosus定植于胃黏膜基底层(图1C),而感染S. anginosus的小鼠黏膜下层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(图1D),有26%的感染小鼠出现轻度至中度炎症(图1E)。S. anginosus感染组的促炎趋化因子表达上调(图1F),Ccl20、Ccl8等促炎因子在感染组也显著高于BHI组(图1G)。这些结果表明,S. anginosus感染可诱发小鼠胃部急性炎症反应,并伴随促炎趋化因子的显著升高。
图1 S. anginosus定植于胃粘膜并促进急性炎症
S. anginosus 感染三个月后可诱发小鼠慢性胃炎
为确定S. anginosus在胃部感染的长期效应,将感染模型延长至3、6、9和12个月,在胃窦和胃体部均观察到S. anginosus持续定植于胃黏膜基底层并向黏膜层扩展的现象,伴随感染进程观察到慢性炎症特征:自感染3个月起,胃黏膜下层持续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淋巴细胞灶状聚集,该现象持续至6、9及12个月(图2A-2C)。与BHI对照组相比,感染组小鼠在9个月时的胃部炎症评分显著升高,12个月时进一步加剧,而且尤其在后期阶段S. anginosus引发的炎症程度与H. pylori相当(图2D)。这些结果表明,长期咽峡炎链球菌感染可引发与H. pylori相当的严重慢性胃炎,且两种病原体可能通过协同作用加剧胃部炎症。
图2 S. anginosus促进小鼠慢性胃炎
S. anginosus感染9个月后,可诱发小鼠自发性胃萎缩、化生及异型增生
胃肿瘤发生沿着萎缩-化生-异型增生这一癌前病变序列发展,其中胃炎是主要风险因素。已证明S. anginosus可引发慢性胃炎后,进一步探究长期感染是否会诱发胃黏膜癌前病变。感染9个月时,S. anginosus导致轻度壁细胞萎缩,至12个月时进展为中-重度萎缩(图3A)。感染12个月后在S. anginosus感染小鼠中检测到黏液性化生,且感染小鼠形成了低级别异型增生(图3B-3D)。作为阳性对照的H. pylori能更快诱导胃萎缩,但在12个月时诱导的黏液性化生数量少于S. anginosus,且未发现异型增生(图3A-3B和图3E-3F)。此外,该菌株在感染后6个月和12个月均能诱导胃黏膜细胞增殖(图3G和3H)。综上,S. anginosus感染特异性引发胃黏膜一系列癌前病变,表现为进行性壁细胞萎缩、黏液性化生及异型增生,并伴随细胞增殖加剧。
S. anginosus损害小鼠胃屏障功能与胃微生物群稳态
胃屏障功能的破坏是肿瘤转化的重要标志。与BHI对照组小鼠相比,感染S. anginosus的小鼠中紧密连接蛋白(CLDN18、OCLN和ZO-1)显著减少(图3I)。感染S. anginosus 3个月后,CLDN18在胃体的颈部区域和胃窦的基部表达显著降低(图3J)。感染9个月和12个月时,CLDN18的缺失在胃体或胃窦的整个胃腺长度上变得明显。这些结果暗示了S. anginosus感染对胃屏障功能的破坏。
图3 S. anginosus可诱发小鼠胃黏膜萎缩、化生和发育不良,并破坏胃屏障功能
S. anginosus 在无菌小鼠中诱导自发性黏液性化生
为证明S. anginosus能否作为单一菌种促进胃部肿瘤发生,将该菌接种至无菌小鼠体内持续9个月,并证实了该菌在无菌小鼠胃黏膜的成功定植(图4A-4E)。经验证发现BHI组小鼠的组织正常,而感染S. anginosus的小鼠在感染9个月后出现了黏液性化生,并同样促进了细胞增殖(图4F-4I)。CLDN18和OCLN蛋白表达被S. anginosus调控显著下调,表明该菌破坏了无菌小鼠的胃部紧密连接(图4J)。综合无菌小鼠实验结果证实了S. anginosus在驱动胃部肿瘤发生中的直接致病作用。
图4 S. anginosus促进无菌小鼠的黏液性化生
S. anginosus在体内促进 YTN16 同种异体移植物的生长
为探究S. anginosus是否促进胃癌进展,通过将小鼠胃癌YTN16细胞皮下移植至C57BL/6小鼠体内建立胃癌同种异体移植模型,随后进行S. anginosus注射(图5A)。结果显示,与对照组相比,S. anginosus显著促进移植瘤生长(图5B-5D)。在移植瘤中,该菌分别显示出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凋亡的作用(图5E和图5F)。在原位胃癌移植模型上也同样发现S. anginosus显著促进瘤体生长(图5G-5I)。这些结果表明,S. anginosus与YTN16的相互作用改变了细胞状态,并重塑了胃癌肿瘤微环境以促进肿瘤发生。综上证明S. anginosus在体内促进了胃癌异种移植瘤的生长。
S. anginosus加速小鼠胃部肿瘤发生
为阐明S. anginosus在胃肿瘤发生中的作用,该研究建立了MNU诱导的小鼠胃癌模型,9个月后在胃窦部观察到病变(图5J和图5K)。与对照组小鼠和H. pylori感染组小鼠相比,S. anginosus感染组小鼠的肿瘤发生率显著升高(图5K)。与对照组相比,感染组小鼠的肿瘤数量和体积均显著增加,36.4%的S. anginosus感染小鼠出现高度异型增生,S. anginosus还显著促进了小鼠胃部细胞增殖(图5L-5N)。这些结果共同表明,S. anginosus能加速MNU诱导的小鼠胃肿瘤发生进程。
图5 S. anginosus加速小鼠胃癌发展
S. anginosus表面蛋白TMPC通过与胃上皮细胞上的ANXA2受体结合,实现该菌的定植
进一步研究该菌的黏附特性显示,S. anginosus可附着并侵入AGS和Ges-1细胞(图6A)。S. anginosus能清晰可见地附着在两种细胞表面,形成明显的病原体-宿主界面(图6B),这表明该菌可能通过直接与胃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发挥致癌效应。为解析S. anginosus黏附侵袭的分子机制,本研究筛选了能与宿主受体结合的细菌黏附素。通过Biotin pull-down实验检测S. anginosus黏附素与Ges-1细胞膜蛋白的潜在相互作用(图6C)。鉴定出S. anginosus唯一表面蛋白TMPC后,又寻找到了胃上皮细胞上TMPC的结合受体ANXA2,并证实了在两种细胞中TMPC-ANXA2的直接结合(图6D-6I)。
在GES-1和AGS细胞中敲除ANXA2验证了TMPC-ANXA2介导了S. anginosus对胃上皮细胞的定植(图6J)。ANXA2基因敲除抑制了S. anginosus的附着和侵袭(图6K)。为确定TMPC在S. anginosus驱动的胃肿瘤发生中的功能重要性,本研究构建了TMPC蛋白表达缺陷的S. anginosus ΔTmpc突变株(图6L-6N)。与野生型相比,突变株在体外表现出明显的细胞粘附和侵袭能力受损,且无法在体内诱导YTN16同种异体移植物的生长(图6O-6Q)。这些结果共同证实:S. anginosus表面蛋白TMPC与胃上皮细胞上的ANXA2受体结合,介导S. anginosus在胃上皮细胞的定植,并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。
图6 S. anginosus通过TMPC-ANXA2轴与胃上皮细胞互作
S. anginosus通过TMPC-ANXA2相互作用激活MAPK信号通路
为探究S. anginosus诱发胃癌的下游信号机制进行了RNA测序。感染组有1727个基因上调、1020个基因下调,Ras、MAPK、PI3K-AKT等致癌通路在感染组显著激活,富集分析证实MAPK信号通路被S. anginosus显著激活(图7A- 7C)。感染组p-ERK1/2、p-JNK和p-AKT蛋白表达明显增加,同时下游Cyclin D1表达上调(图7D)。
在MNU诱导的胃癌模型中验证了S. anginosus显著提高p-ERK1/2、p-AKT、p-c-Jun及下游Cyclin D1、c-Myc的表达(图7E)。体外实验显示,S. anginosus与Ges-1、AGS细胞共培养可快速激活p-ERK1/2、p-AKT和p-JNK表达(图7F)。机制研究表明,TMPC-ANXA2相互作用是MAPK通路激活的关键——敲除ANXA2的Ges-1和AGS细胞完全丧失了p-ERK1/2、p-AKT和p-JNK的诱导能力(图7G)。此外,体内异种移植模型YTN16中,TMPC缺失可消除S. anginosus对p-ERK1/2和p-JNK的诱导作用(图7H)。这些结果共同表明:S. anginosus通过TMPC-ANXA2相互作用激活MAPK信号通路,从而促进胃上皮细胞的肿瘤发生。
图7 S. anginosus通过TMPC-ANXA2轴激活MAPK信号通路
总结
研究证明S. anginosus可促进小鼠胃部炎症、萎缩及肿瘤发生,并阐明了该菌通过与胃上皮细胞相互作用驱动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,首次为S. anginosus作为胃癌发生阶段的致病病原体提供了直接证据。
类似于像S. anginosus作为众多疾病关键驱动因子的组织驻留菌还有很多,但我们对这类微生物的认知仍处于“盲区”,人体多器官中潜藏的组织驻留菌种类、分布与功能远未被系统描绘,它们如何突破免疫屏障、重塑微环境、介导慢性与恶性转化的机制尚未完全解析,未来还需加大力度研究。解析组织驻留菌与疾病进展的关系,对靶向组织驻留菌群进行精准医疗提供新方法,为提高疾病风险评估与治疗能力,从源头拦截疾病提供全新路径。